「美軍美僑在台南研究協會」透過鄉野調查及口述歷史等各種方式,一點一滴拼湊出那段逐漸被遺忘的歷史……
消失的美軍風情 Disappeared generation of US soldier
文/何畔
漫遊台南,不時能發現頗具年代的老式建築,發人思古之情,置身其中,時空彷彿回到泛黃的相片裡,人們過著簡單、樸實的生活。時光荏苒,老建築被修復如初建時一般,吸引過客駐足、拍照留念,用心聆聽這裡曾發生過的故事、見證過的歲月……
位於台南市榮譽街,緊鄰鐵道西側,隔著矮牆,一片綠意盎然的庭院,圍繞著一棟二樓磚造建築,靜靜地、獨自飄散著咖啡香。屋齡超過五十年的房舍,建造於冷戰時期,出租給駐台美軍作為宿舍使用,美軍撤離後,並未如其它宿舍一樣遭到拆除或荒廢的命運,一磚一瓦皆完整保存,更在去年成為一間蔬食輕食餐廳,前院搭起棚架種植百香果,為戶外雅座提供乘涼綠蔭,沿著草地上舖設的花崗岩步道走進屋內,客廳設有壁爐,煙囪直通屋頂,在地屬亞熱帶氣候的台灣,可能沒什麼機會用到,但當初是為了一解美軍思鄉之情而特別建造,成為美軍住宅的特色,也為餐廳增添了溫馨氣氛。仔細觀察,可由建築風格發現它結合了日式、台式的建築元素,包括外觀的磁磚、噴石子、鐵花窗、以及屋內的磨石子地面,足見當時藉由建築而產生的文化融合,也是現代建築觀念進入台灣的里程碑。
(美軍住宅壁爐)
(鐵花窗)
(直通屋頂的煙囪已封閉)
這些建於1950~1970年的美軍宿舍,在大同路二段以南,一直到當時的台南機場美軍基地附近一帶很是普遍,是當地人俗稱的「阿兜仔厝」,隨著美軍撤離,大部份房舍拆除蓋起新的建築,只有少數私有住宅及美軍基地的營舍被保留下來,但終究還是難逃被拆除的命運。我們不禁感嘆,文化保存的觀念追趕不上時代變遷的腳步,人們不懂歷史建物的文化價值,我們開始擔心,這些具時代背景以及歷史意義的建築,將會完全消失在城市的短視之中。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二戰時期,台灣受盟軍轟炸,遍地戰火,那是阿嬤口中,躲空襲而無法上學的艱苦歲月。走過風雨飄搖,二戰結束,台灣脫離日本統治,國民政府來台,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因戰略考量及軍事部署任務,與國民政府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開始對台灣提供軍事、經濟援助,迄1965年共提供台灣近十五億美元的援助。由於戰後的台灣相當貧窮,國民政府接收後重建緩慢,美援的資助可說是及時雨,對台灣經濟建設、社會文化的發展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台灣的經濟因此逐漸有了轉機。
隨著大量美國顧問團來台,台灣從北到南,開始興建許多美軍宿舍及美國學校,以解決美軍及軍眷的民生問題。兩國之間的互動,有官方的、政治的,也有民間屬於生意上及生活上的交流,從事與美軍消費相關生意的台灣人,也許不識字,卻因長期接觸而能夠說上一口不算生澀的美語,住在美軍宿舍附近的當地居民,除了開店做美軍生意,孩子們也都玩在一塊兒,筆者的母親少時和美軍小孩交好,放學後常在校園中一同玩耍,也到他們家中做客,在物質缺乏的年代看到美軍家庭生活,有如劉姥姥進大觀園,看什麼都新奇,第一次使用刀叉更是手忙腳亂,笑岔了阿兜仔一家人。當美軍太太有事外出時,會開車將小孩們載到外婆家,請母親充當褓母,就這樣一點一滴建立起異國情誼。
(當地居民與美軍小孩)
(2013年10月,九位駐台美軍回到台南美軍基地探訪(美軍&美僑在台南研究協會提供))
(一群美軍於美軍基地內休閒聚會(美軍&美僑在台南研究協會提供))
(美軍俱樂部兩位酒保(美軍&美僑在台南研究協會提供))
追尋往日時光
1965年越戰全面爆發後,駐台美軍最多曾到達廿萬人,但隨著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美國對華政策轉變,1978年12月,美國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美軍顧問團隨即停止在台任務,並於隔年3月全數撤離,結束了與台灣近三十年的親密關係。
今年十月,幾位曾經駐台的美軍回到台南舊地重遊,拜訪他們曾駐守的台南機場和市區,欣賞「美軍&美僑在台南研究協會」蒐集的美軍老照片,勾勒當年駐台的記憶,離開台灣四、五十年,如今都年逾七十,駐台的歲月卻在他們人生中成為一段重要的經歷,他們在臉書上成立社團,分享、討論過去在台南的點點滴滴,也持續關注「美軍&美僑在台南研究協會」對於美軍在台南的歷史重建工作,包括美軍基地、美軍俱樂部、美軍住宅、美軍學校的原貌模型重建,美軍鏡頭下的台南老照片蒐集,以及美軍歷史博物館的催生。該協會積極奔走,透過鄉野調查及口述歷史等各種方式,一點一滴拼湊出那段逐漸被遺忘的歷史,同時在臉書成立同名粉絲團,讓更多人共同關心、共同回憶。無論現今的政治現實為何,在歷史上,台灣與美國曾有過一段親密的盟友關係,發生在台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