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溟西嶼海潮通,萬斛泉源一葉風;
日暮數聲欸乃起,水船都泊水仙宮。
追尋五條港傳奇
Seek for Legend of Five-rivers
文.圖/林建農
近傍晚時分,海安路二段車輛增多,兩旁店家華燈初上,露天攤位陸續有顧客入座。更多人「尋尋覓覓」,端相機或拿起手機,在漆滿藍色牆面前猛拍照,「就是『藍晒圖』啦!聽說要拆了,好可惜喔!」
水仙宮市場對面神農街,清朝留下的街屋門面不寬,屋內縱深卻很長。整排街屋中有棟金華府,不明就裏以是某大戶的府邸,原來是供奉文衡聖帝關公的古蹟。
正好有導覽人員解說歷史:「這裏是300年前形成的北勢街,五條港中最重要的商業大街,南側屋後濱臨北勢港,有的文獻紀錄為南勢港,街屋的北邊是佛頭港……。」不知是身處這麼有歷史場景,還是老街氣氛太迷人,聽眾之中有對情侶,彼此互看一眼,兩人的手牽得更緊了。
(五條港神農街現況)
古風神農街
重新打造的神農街,東側入口面臨海安路,壁面畫有金華府、神轎和一位老先生。那天下午,壁面內永川大轎工作室,突然走出一個如同鄰家「歐里桑」的阿伯,正拍照的年輕女生不禁驚呼:「阿伯好像畫中老先生喔!」沒錯,這位「歐里桑」就是第15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得主王永川,臺灣各地許多文武轎、佛椅和頂下桌等木雕,由他或徒子、徒孫打造。如果你夠幸運,有機會和這位「神轎祖師爺」本尊合照。
也在神農街上,沒有醒目店招,只見門上橫書「西佛國」。有時白天門扉半啟,屋內傳來古老收音機聲,像個溫文白淨書生的老先生,一刀一鑿專心雕刻神像。他是府城神像雕塑「泉派」第四代傳人蔡天民,祖父蔡心外號「佛仔心」,蔡家神像作品無數。
開創清朝「一府」繁華的五條港,當年商業鼎盛就業機會多,福建移民在大西門不同港岸落腳,從家鄉呼朋引伴來臺,各有各的勢力範圍和信仰中心。當年北勢街以許姓為主,《三國演義》關公重然諾守信義,民間視為武財神之一,他們從泉州石獅金華府分香迎來,成為北勢街商家守護神。臺南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85年前在這條街出生,當時五條港早已沒落,他們一家12口擠在7、8坪,大倉庫木板隔開的房間,全家僅有一條棉被……。
(「度小月」中正路旗艦店展示開基祖挑擔賣麵老照片)
(度小月-飄香百餘年的擔仔麵,原「度小月」長房在西門路靠近民權路口改用開基祖「洪芋頭」當店名)
(水仙宮市場內60多年「新永珍餅家」肉包很受歡迎)
接官亭與風神廟
從神農街沿康樂街朝南,穿過昔日南勢街的民權路三段,接官亭石坊和風神廟矗立眼前。270多年前,接官亭建於南河港鎮渡頭,風神廟內壁畫彩繪波濤洶湧,呈現臺灣府門戶意象,如今放眼四周房屋櫛比鱗次,不禁興嘆「滄海桑田」時空變化之大。
風神廟西側蜿蜒小巷轉往金華路方向的海安宮,位居當年港區的港嘴中心位置,1736年(乾隆元年)三郊從福建湄洲迎奉媽祖香火建廟,因此稱為「鎮港媽」,左右兩旁日月雙井很特別。1788年(乾隆53年)欽差福康安來臺平定林爽文事件,感謝媽祖庇佑擴建,後來鹿耳門古媽祖廟遭大水沖毀,神尊移請海安宮代為祭祀普度,這是「鹿耳門寄普」的由來。
(海安宮正殿高懸乾隆御筆「佑濟昭靈」匾)
(風神廟接官亭)
(水仙宮市場因水仙宮而改名,清晨開始門庭若市)
(水仙宮內保存已經解散的三郊總部三益堂旗幟)
做16歲成年禮
接官亭東側曾是臺灣府建城初期的大西門,後來遷到目前西門路、民權路口,原址建起「南勢街西羅殿」。主神廣澤尊王姓郭,16歲得道昇天被尊稱「郭聖王」,郭姓移民在鎮渡頭一帶勢力很大,從泉州南安鳳山寺迎奉聖王分香來臺。早年許多窮孩子到渡頭工作,只能領童工半資,16歲時在家祭拜神明並請客,告訴工頭孩子「轉大人」,此後該給全薪了,相傳這是臺南「做16歲」成年禮典故之一。
此外,目前和平街下南河南沙宮一帶,是泉州晉江盧姓移民所建。海安路二段79巷內六姓府,位於以前蕃薯港東岸與安海港交會處,是施姓移民保護神。府城西外城兌悅門內集福宮,黃姓、王姓、劉姓移民在新港墘港沿岸落腳,由泉州晉江石獅鎮集福祠迎奉玄天上帝來臺。
苦力間劃有勢力範圍,但搶生意就會發生衝突。民族路崇福宮、聚福宮都靠近以前佛頭港,同樣主祀玄天上帝。海安路口東側聚福宮是泉州晉江安海鎮前埔村,「前埔蔡」移民興建,康樂街口西側崇福宮由泉州晉江石獅鎮大崙村,「大崙蔡」移民迎奉。他們同姓、同鄉又拜相同保護神,但地盤互不相讓,1816年(嘉慶21年)雙方發生嚴重鬥毆,官府特別立碑示禁,府城從此流傳有名俗諺:「蔡抵(或拚)蔡,神主牌仔摃摃破」。
(遊客爭相在「總鋪師」場景前拍照)
佛頭港景福祠
許多移民單身來臺,渡頭工人「賺食」好勇鬥狠,對外很團結。1852年(咸豐2年)臺灣府學訓導劉家謀,完成百首七言《海音詩》,其中敘述來臺輪流換防班兵橫行霸道,但畏懼四種人,抬轎「輿夫」、無家可歸「羅漢腳」、挑水肥的「大南門邊擔糞人」,和苦力為主的「大西門外蔡、郭五大姓」。
民族路、普濟街口朝南,往水仙宮市場方向進入狹窄通道,部分猶存「杉行街」街屋格局,當時聚集和木材有關行業。臺南市唯一列級古蹟的土地公廟佛頭港景福祠,廟口前巷道就是昔日佛頭港的港道,東向西流的王宮港、媽祖港、關帝港,在此匯流到佛陀港。別看如今巷道狹窄,五條港時期曾在此划龍舟,清末進士許南英有詩描述:「佛頭港裡鬥龍舟,擁擠行人到岸頭。」
歷史名廟水仙宮
水仙宮市場內創建近300年的歷史名廟水仙宮,主祀「一帝」大禹、「二王」奡王、項羽、「二大夫」伍子胥、屈原,是清初府城三郊辦公處所,後來在宮前買店舖成立「三益堂」。1720年(康熙59年)陳文達《臺灣縣志》記載水仙宮:「雕花鏤木,華麗甲於諸廟。」在三郊大力捐資下,不斷重修擴建為三進大廟更顯氣派。
水仙宮前有廣場,可直通現名神農街的北勢街,不僅郊商群聚,渡頭工人忙著掙錢,出入民眾也很多,附近更是茶樓酒肆、青樓妓院林立,端的熱鬧無比。許多點心在水仙宮附近叫賣,後來發展成有名小吃,如虱目魚粥、土魠魚羹、鱔魚意麵、米糕、蝦卷、蚵仔煎、醃腸熟肉等等。原從事船筏相關行業的洪芋頭,颱風季節營生困難,挑擔到水仙宮一帶賣麵,掛燈籠宣稱度個小月(船筏淡季)糊口。當時水仙宮已沒那麼風光,「度小月」擔仔麵傳承至今第四代,成為躍上國際媒體招牌小吃之一。
清朝中葉臺灣「詩史」陳肇興,1859(咸豐9年)《陶村詩稿》赤崁竹枝詞:「東溟西嶼海潮通,萬斛泉源一葉風;日暮數聲欸乃起,水船都泊水仙宮。」「水仙宮外是儂家,往來估船慣吃茶;笑指郎身似錢樹,好風吹到便開花。」但1877年(光緒3年)臺灣府學教諭馬清樞〈臺陽雜興〉:「水仙宮外盡成途,滄海揚塵信不誣!短短牆堆紅靺鞨,家家籬繞綠珊瑚。……」不到20年,府城商業中心水仙宮周遭都變成道路,徒留「萬水朝宗」匾額。
遊客如潮水
富麗堂皇的水仙宮,以前除夕上演「避債戲」,展現三郊人情味的廣場,如今被市場包圍,三川門前菜販登階就地擺攤。叱吒風雲的三益堂,僅留旗幟在廟內,似乎訴說繁華落盡的滄桑……,但有多少人理會輝煌的歷史呢?
五條港區北邊,靠近以前軍用船專用哨船港的媽祖樓,拜電影「總舖師」取景之賜,近來遊客川流不息。他們只顧拍照,似乎不想也不知媽祖樓背景,對非常稀罕的盤龍銅柱、磨石子龍鳳柱,好像有意無意地視而不見。附近店家趁機大做廣告,努力和「總舖師」沾到邊,在媽祖樓街出生長大的居民,感嘆觀光客來去匆匆,「若親像『搵豆油』!」
這種現象是好?是壞?一時還真說不準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