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詮釋當然是一種「權力」,關起開放討論與拒絕並迴避改變執行現況的方式,其實顯然就是一種霸權的反民主心態,對於詮釋權的壟斷,就連提出一套對於城市未來願景的論述都沒有的市府團隊,市民賦權的信任關係正在快速崩解中......

LOGO雷同

 

(2011年票選作品中的兩個,與目前票選中的8號9號相似度極高) 

「徽」頭土臉: 不像台南的市徽V.S. 政治信任的崩解
Badge of Tainan City: Unlike Tainan style V.S. Corruption of political trust 

圖‧文 /黃建龍

源起
因為政治分配,台南意外升格為五都之後,縣市合併,於是2011年台南市政府舉辦網路徵稿票選市徽,但最後階段被台南的設計界專業者踢爆決選作品雷同香港LOGO的抄襲風波,最後不了了之,事隔兩年,更荒謬的劇情再度上演,2011年的教訓顯然讓有關當局更害怕民意與民間社團,連議會都不知情,在毫無公開討論的前置作業中,也沒有公開徵選,更沒有透過市民及設計專業者的徵件就出現了九個候選的台南市徽,聯設計者是誰都說含糊糊,一律以「大師級」的設計師帶過,又強調這些設計很棒,完全沒有問題,強行要市民從這九個來路不明的作品中票選。

這事件不只引起文化人及許多市民的討論與批判,設計人也議論紛紛提出許多專業的質疑。但賴市長的市府團隊,完全拒絕任何建議,也絲毫不願意改變現階段作法,強行通過這九個設計票選活動,問題到底在哪裡?


符號的意義與權力
「市徽」是一種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文化「符號」(Sign),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認為語言/符號構成人們所認知的世界,而不只是記錄或標示的媒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在他著名的神話研究中,強調語言符號學所代表的意義是以約定俗成的社會系統為根據。這明確地將符號指向一種脈絡與社會結構,也就是說如果「市徽」這樣一種象徵一個區域的符號,他所指的應該就是一種如李維史陀的依據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系統而來,更明確地來說他就是一種「你認為台南市是什麼?」的市民共識,但這個由台南市政府一手主導交給特定設計師來說話的市徽,代表的是市政府以其自身做為權力核心,透過賦權予特定設計師,提出「這個就是台南」的話語(神話),再以公權力手段要市民認同這樣的神話,但很遺憾的是這完全不是大多數市民話語下的「台南」,或者應該反過來說,賴市長您根本沒有提出合併之後我們的台南市應該是什麼樣子,甚至你廉價地用五萬塊錢將「話語權」買給(或推給)特定的美術設計師,來決定「台南是什麼」,因此我們連討論這個地方長成什麼樣子都還不知道您就要強行替我們製作會員卡!當然會引起反彈與質疑,有關單位恐怕太輕忽了市民的聲音!

市政府不願意改變作法的堅持,顯然是變成了壟斷詮釋「話語」(符號;市徽)的權力,作為一種類似獨裁式的施政暴力,狀似要溝通,卻不斷重複放送宣傳設計者是都是大師、專家,希望公民不要質疑,一方面對質疑卻提不出有明確人事地物的執行程序,這樣地各說各話的事件在賴市長主政的這幾年不斷地上演,大到釀成如鐵道東移這樣高度爭議的衝突事件,顯然賴市長還活在一個接近雲端的世界,不知道大台南地區的市民要的是什麼,往正面思考就是賴市長團隊還有許多的進步空間,但現階段顯然還沒有覺醒。

詮釋當然是一種「權力」,關起開放討論與拒絕並迴避改變執行現況的方式,其實顯然就是一種霸權的反民主心態,對於詮釋權的壟斷,就連提出一套對於城市未來願景的論述都沒有的市府團隊,市民賦權的信任關係正在快速崩解中。

NOR-ANTE

NOR-HOY  

(公園內大北門城牆殘跡清除前後)

質疑的遠慮:政治信任的崩解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來看這一次引起公民團體、設計人、文化界高度反彈的市徽票選活動,重點不在於是不是大師的設計,而是如何辯論詮釋「台南」的權力在誰的手上,從這九個設計來源不明的票選市徽中,除了先前設計界提出有兩個與2011年落選作品太過「雷同」,恐怕引起抄襲的疑慮,分析這九個作品顯然都是在「形體」上做轉化詮釋台南而已,根本都沒有進入到「台南」的境界,九個作品中竟然有高達八個都只是在文字上(尤其是南字)變形,複合非常粗造的台南意象;如三號、四號、五號、六號、七號、九號的廟宇古宅造型,二號的懷舊牌匾,另外這九個市徽幾乎完全沒有碰觸到原台南縣的特色,沒有山、海自然也沒有農漁意象,僅有一號不知所云地運用簡單的線條牽扯到自然,這些表像化且失敗的符碼轉化,將成為城市的「市徽」,這樣的城市認同實在令人無法苟同。

上一節提到市民對市府團隊的信任關係正在快速崩解,是有跡可循的,不久前十月中,發生市府工務局為了協助農業局進行珍貴樹木的棲地改善,竟然將樹根下方盤據的古城牆遺址全部清除,事後面對媒體與文化界的抨擊,標準答案竟然是這個沒有列級古蹟,沒有違法。回頭看看,被工務局包商拿起來又放回去的解說牌上頭寫道:「茄苳樹,樹齡六十年,胸圍二.七八公尺,據說清時台南城北面城外遍植茄苳樹,雖然該茄苳樹不是全台南市最大的茄苳樹,然應是最有特色及時代意義的一株,因其根部明顯盤據著當日城牆殘蹟。」整個過程經過多少人的手簽文發包,竟然每有半個人去看到解說牌的文字而有所質疑,這部執政的機器簡直是連齒輪都掉光了,市長喊口號,下面看臉色,有錯都是下面的事,這正是典型的「半澤直樹」日劇中的那間銀行,難怪乎市民對市政府的政治信任政在快速的崩解,集體反映在這一次對市徽票選的質疑上。

市徽作為一種識別系統當然要有其差異性、可辨識性,當然既然是「市徽」那當然要有城市的價值與願景,但在目前的這九個上面似乎看不到,也許市政府根本沒有想那麼多,純粹只是當成一個行政事務來辦理才會引起這麼多的爭議。另一部分是評選制度的問題,民政局長公佈的設計師中有幾位是上次2011年的評審,從有爭議的評選結果的審查人變成這次的設計師,這過程似乎不是很妥當,加上這些人獲獎無數,之後的專家審查(占比重70%)要找誰才能「夠資格」來審查大師的作品?選出來之後有無大幅修改的空間?加上市政府似乎都沒有一個可受公評的組織或辦法可以來進行,由民政局的層級來決定這件事情,實在是太看輕了市徽的重要性,顯然是有欠周詳思考的。

從幾個外國的案例來看,著名的東京「烏龜記號」,在1986年為慶祝東京都100年所設計的綠色銀杏葉的東京都標誌,並不是東京都正式的"都紋",正式的是1889年經過正式提交程序所完成的"烏龜記號",是有歷史,且有法令依據的。因為東京都認為 「具有很高的歷史或藝術價值的東西,應當被保存」,馬德里的熊爬樹與北斗星,洛杉磯市徽反映多元族群的歷史,歐洲甚至有專門的「紋章學」,英國甚至還有紋章院(College of Arms)的設置,顯見一個簡單的徽章可不是台南市目前這種行政作業方式可以來決定的。

DSC_3205 (1)  

(馬德里的市徽是一隻爬樹的熊,他成為都市的地標被放在最重要的太陽門廣場,成為一個重要景點,同時也是一種精神的象徵,舉凡各式的社會運動,都會有人以此作為標的來說明他們的運動訴求。)

市政府真的要認真思考「市徽」是一個何其嚴肅且重要的城市識別的標誌,不是設計者是不是大師的問題,因此砍掉重練,才是唯一的方法。成立一個層級更高,且跨局處與專業顧問的籌備委員會,制定一套公開徵求與討論的程序,讓市民一起來參與設計的過程,而不是用獎品吸引人讓市民投票這樣就叫市民參與。更重要的問題是「台南」到底要變成什麼樣子?市政府應該要慎重地提出明確且有目標的城市願景、城市定位與施政步驟,來挽回市民的信任危機。

與其這樣沒有討論與市民參與過程來產生出市徽,真的不如不要。

作者為西班牙UCLM人文學院跨文化研究博士候選人/台南城市智庫召集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府城諍言集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Nissues 的頭像
    TNissues

    台南都會報

    TNissu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