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tore_m05-04  

台灣的季節轉換,向來是不太明顯的,「十月豆,肥到不見頭」,這個時候沿海一帶捕捉的豆仔魚最為肥美……

最是橙黃橘綠時——養生進補的時節
Time of Yellow orange and green tangerine: Season of energizing your body 

文.王耀東

「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也就是說凡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八個節日,它清晰準確的標誌四季轉換的過程,必須要記錄太陽附近的雲氣顏色,作為吉凶水旱的占驗。農曆十月,孟冬,天時暖似春,名「小陽春」;芙蓉盛開,又有「芙蓉月」的稱呼。「入冬田頭空」農民早已收割完成,而漁民也開始曝曬魚乾,準備過年時用,「立冬之後打大醮」各地利用農暇之餘舉行平安祭典,西拉雅的平埔族人也開始了祭拜祖靈的夜祭活動,但是勤勞的客家族群,趕緊利用這一段二期稻提早收成後的閒置農田栽種菸草,避開台灣多雨多台風的夏、秋季節,成為世界少有的「冬菸」產地。

立冬補冬,補嘴空

「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紅客裏過;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明 王伯穀─立冬),「立冬」以後,東北季風轉強,天氣漸漸寒冷,對於身體的保養越來越需要,身體照顧好以應付嚴冬的來襲,各式藥膳火鍋、羊肉爐、薑母鴨、九尾雞、燒酒雞、麻油雞、啖蟹黃、品醇酒…等應節的補品一一出籠,大家也趁著「立冬補冬,補嘴空」。

當令的水果有紅柿、椪柑、橘子…等,橘子更是千百年來「大吉大利」的象徵,為各種場合所必備,人們特別喜歡用它來贈送親友,尤其在「送別」時更具意義,朱自清於〈背影〉文章上描述:「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平淡的敘述中蘊含著濃濃的父子感情,橘子的吉祥色彩祝福遠行親人一路平安。

41  

DSC04506  

「素果」?「四果」?
祭祀神明時所拜的「四果」,更少不了橘子這一樣。現在祭拜通常祀以鮮花四果,但為何會以「四果」來祭拜神明,應當是常民誤以敬「素果」為「四果」,當初之意是表示用「四時之水果」或「四季之水果」來祭拜神明,今人不查且早已習以為常了,另也受到佛教的影響,所謂:「四果同證涅槃,不再輪迴六道生死,名為證得四果阿羅漢。」,這也說明了台灣民間信仰佛、道不分有趣的自由詮釋。孰不知祭拜神明是不能使用雙數數量的,一般民間視偶數為陰數;而單數為陽數的表徵,舉凡各項建築物或常民生活均以此為準則,譬如:建築的樑脊、窗戶、階梯、均採單數,祭拜神明亦是採三牲或五牲的牲醴,而不用雙數。

民間祭拜的水果有一些禁忌,像「芭樂」和「番茄」這些籽比較硬,吃下肚內不易消化,排泄後尚可生長者視為「不潔之物」不適合祭拜鬼神,另外亦有些水果的音義與神佛相牴觸的禁忌,如不能用釋迦拜釋迦牟尼佛、不能用李子拜太上李老君、還有拜田都元帥時不能有螃蟹。而一些有吉祥諧音者,如:鳳梨(旺來)、香蕉(招)、梨子(來)、桔或橘(吉)、桂圓(貴)、棗子(早)、蘋果(平安)….自然較受人歡迎,自古以來蘋果、葡萄、楊梅、荔枝是果品中的佼佼者,有人將四果與美人相比,「蘋果如貴婦,葡萄似美女;楊梅像名妓,荔枝則是廣寒宮的仙子」,而屈原的〈橘頌〉:「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兮,紛其可喜兮。」,則歌頌橘子的堅貞和高潔。

store_a06-02

maxresdefault

store_d03-s01  

賽夏族的「射日」神話

台灣的各原住民族排灣、達悟、賽德克、布農、鄒族、魯凱、泰雅和賽夏均普遍存在「射日」的創世神話,賽夏族凝聚各氏族群舉辦的矮靈祭典,也於本月隆重登場,是一場獨一無二的民族認同祭典,而賽夏族的勇士攜帶橘子樹苗前往「射日」的神話,更膾炙人口千古流傳:

「古時候天尚有兩個太陽,其中一個沉入西方後,另一個就升上東方,交相照耀世界,沒有晝夜之分。我們的祖先不僅受炎熱之苦,並且因為沒有夜晚,絲毫不得安眠;而tayal(作者註解:指早期泰雅族的賽考列克和鄒利兩群)又不斷地來襲,於是大家協議消滅一個太陽,選派數名十四、五歲的男子,向太陽的地方出征。

這些男童準備了很多黏糕作為途中的糧食,且又另外攜帶若干橘樹苗,一路上在兩旁種植。男童們經過了許多年,終於到達了世界的最西端,那時候正是一個太陽要沒入地下的時候,他們之中一個叫做tanohila(日姓)的祖先,把箭搭在弓弦上,朝太陽射去射中了太陽,太陽失去了光亮,變成今日的月亮。於是他們一行人順著原路再回去故鄉,先前在路上種的橘樹,都已長大結了果實,所以他們在歸途上就採橘子當作糧食。他們一行人最初從故鄉出發時,每一個人都是紅顏男童,回到故鄉時,都已成為白髮髯髯的老翁了。」 (賽夏族史篇,林修澈)

橘子紅了

《尚書‧禹貢》記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橘柚酘酘。」,可見在夏禹時代就有人種植橘柚了,台灣原生種橘的歷史年代也非常久遠,可相互輝映。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歐陽修〈戲答元珍〉:「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橘子於初冬時節人們急亟進補的時候登場,似乎同時宣告了它對身體保養的藥用效果,《本草綱目》記載:「橘實小,其味微酢,其皮薄而紅,味辛而苦。」《神本草經》及歷代醫書也記載了柑橘治病的療效,民間也有「枇杷黃,醫生忙;橘子黃,醫生藏」的諺語。

立冬之日,農民還會以當天是否下雨,來預測明年的豐歉,立冬當天若無風無雨,那麼來年可能就要大大豐收了。「十月豆,肥到不見頭」,這時候沿海一帶捕捉的豆仔魚最為肥美。台灣的季節轉換,向來是不太明顯的,初冬時節只有在早晚的時候,當草葉上籠罩著一層層薄霜,那絲絲沁入肌膚的薄涼,才讓你猛然醒悟,冬天的腳步已然逐漸清晰,讓人更加珍惜這秋冬交替的美好季節,想起蘇軾贈好友劉景文的:「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作者 / 北科研院客座教授)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民俗節慶
    全站熱搜

    TNissu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