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座充滿歷史人文與歲月鑿痕的古鎮,猶如滄桑美人般舉手投足之間都
有其值得細心領略的風韻……
蜂炮和意麵的故鄉——懷舊鹽水鎮
文/毛小玲 資料提供/台南市月津文史發展協會
鹽水是台南最古老的城鎮之一,因瀕臨倒風港內海,遂漸成海陸通商要港,居
民以海船直接與中國諸港貿易,繁華一時,是台灣早期明末清初所興起的港口
市鎮之一,舊昔與安平、鹿港齊名,並列為三大商港,台灣諺語:「一府二鹿
三艋舺四月津」,可見鹽水早期市街的興盛景況。歲月風華形塑出鹽水鎮的古
樸韻味,特別是在當下各地快速現代化發展的今天更顯獨特。
鹽水位處嘉南平原北端,於八掌溪和急水溪之間,乃二溪沖積形成之地形,東
鄰新營區,西界學甲區,南接下營區,北隔八掌溪與義竹鄉相望,東北鄰後壁
區。昔時稱為「鹽水港」,是一海港,也是河港。明永曆年間(西元1662),即
在今舊營里與後宅里一帶拓墾,漸成聚落。清康熙末年(西元1712),陳氏二人
招佃入墾荒地,漸成市街,形成了「圭壁庄」或「大奎壁莊」,此乃鹽水港的
前身。
據諸羅縣誌載:「鹹水港街,屬大奎壁莊,商賈輳集」,時至嘉慶、道光年
間,為最鼎盛時期,現矗立於中山路上的葉家八角樓,即此時期之建築物
;「月津」之名普遍有兩種說法,應是都有相關,一是因街區的東、南、西三
面環水,狀似新月,故地名又稱為「月港」或「月津」,另一說法是來自中
國,鹽水是個移民的城市,當年樟州居民渡海來台討生活,樟州有個港口叫月
港,居民為懷念故鄉取名為月津港,也帶來了外來品種水仙花球根,所以過年
時才有水仙花的節慶,鹽水的宮廟如:月港護庇宮、月港大眾廟、月港武廟
等,都保有月港的名號。
當時港口與庄是分開的,爾後械鬥、戰亂頻仍,鹽水四周遂築城坦保衛鄉里,
設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然十九世紀下半期後,河川泥沙淤積,港口
機能漸漸喪失,加上當時惡疫蔓延,使此一繁華大城鎮趨向衰微,再則日治
時期,地方仕紳唯恐鐵路之修築將破壞地理風水,再度錯失成為交通樞紐的契
機,限制了鹽水的發展,漸漸演進為現今的概況。
(1961年的鹽水朝琴路:曾德輝提供)
(鹽水鎮前身:鹽水信用販賣購買組合,1920年創立)
(小鎮生活風情)
(鹽水街道現貌)
蜂炮
「北天燈、南蜂炮」,「鹽水蜂炮」是鹽水長期保留下來的,在台灣獨領風騷
的傳統民俗文化慶典,每年元宵節的施放烽炮活動已經成為一年一度全國矚目
的重頭戲,出巡的神轎所到之處鞭炮、高空煙火沖透雲霄,尤其是列出各種陣
勢的蜂炮引燃後如萬箭齊發四處激射流竄,當真讓人無處可逃,煙硝瀰漫整個
街道都被炮紙覆蓋著,幾乎看不到柏油路面,場面十分壯觀,總是吸引數萬名
從各地湧來的民眾熱情參與,一起體驗臨場的震撼快感。除了國內各家媒體競
相轉播之外,連國外媒體及友人都趨之若鶩。
居民相信流傳百年的古老傳說,在元宵當天,身上被炮炸得愈多,來年運勢就
會愈旺,所以,參加盛事的民眾都會自備安全帽、口罩、透明眼罩、雨衣、膠
鞋……等全副武裝,享受這一趟蜂炮的狂歡嘉年華——在武廟。
(炮城)
武廟
鹽水武廟位於台南市鹽水區武廟路,主祀關聖帝君,是台灣民間信仰最為廣泛
的神明,創建於清康熙七年(西元1668年),廟前特設有30尺關聖帝君像及關刀
香爐,是鹽水區歷史悠久的名剎,因主辦每年的「鹽水蜂炮」活動而聞名國內
外,民國87年列為台灣三級古蹟。
武廟最廣為人所知的傳說,即放蜂炮的習俗,據說清光緒年間,鹽水流行瘟
疫,當時因醫藥不發達,死者眾多,居民恐慌束手無策,祈求關帝聖君解災救
難,幸獲關帝爺降旨,在正月十五元宵夜命周倉將軍為前導,帝君神轎殿後,
信眾隨神轎一路以蜂炮驅逐瘟疫,遶境大街小巷至天明,一掃瘟疫邪魔。自
此,後代子孫每年沿襲往例,迎請關聖帝君元宵夜出巡,演變至今每年元宵蜂
炮活動,成為地方一年一度的盛事,奠下今日鹽水遠近馳名的民俗特色。
月津港
月津港,港邊榕蔭茂密,水色澄清,昔年商賈晝夜進出均休憩於此,明永曆
16年(西元1662),鄭成功部將何積善將軍有感於商旅往來勞頓,在碼頭西側樹
下蓋了一座涼亭供商旅休息,取名「聚波亭」,為古月津八景之一,文人雅士
常聚於亭內吟詩,佳句不少,港邊的「聚波漁火」石碑,見證當年碼頭舟楫往
來頻繁、貨物裝卸的繁榮景象。
月津港在歷時五年多的疏浚,把褪化為埤塘的舊水路逐漸清澈了,比美江南風
情的水月橋如彎月的圓拱橋墩,映照水面上。再向西與興隆橋、鹽水橋,直抵
聚波亭,一點一點的串起昔日月津港通商的水道遺址,營造出一處兼具人文與
生態風情的親水公園。
橋南老街
「橋南老街」因位於鹽水興隆橋之南而得名,早期稱「過橋街」。月津港昔日
只有一座橋,即「興隆橋」,明清時期是往來諸羅(嘉義)及台南府城間必經的交
通樞紐要道,「長約400公尺,寬約6.8公尺」,是清朝古道的特色。橋南街有
三百年的歷史,清朝時商店林立,兩旁有近十戶清朝建築物,仍保留閩南式街
屋的特色,其中「泉利」打鐵老店有近兩百年歷史,已傳了六代,木造店舖裡
修修補補的長板凳及幾乎被客人踏平的門檻,皆是「泉流不息永多利」的最佳
見證。
八角樓
八角樓創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是鹽水最為知名的古建築,為專營
糖業生意成為富商之「葉連成」商號主人葉開鴻及四個兒子所建。當時,商號
坐擁航連之便的月津港,透過船運將糖銷往中國,後將中國產製的絲綢布料運
回販售。返航時,為求航運平順,除了質輕的絲綢,通常兼運福杉、磚瓦、石
條等,做為「壓船底」,這些壓艙貨後來就成了葉家興建八角樓的最佳建材。
八角樓,樓高兩層,以中國福杉及石灰石磚為主要建材,因屋頂八角分執而得
名,整棟建築由12支長24尺、直通二樓的福州杉支撐,建築和設計都亟具人性
化,匠心獨具。整棟建築靠著榫頭與榫眼連接,窗戶、壁楮雕刻精美,紅磚牆
面皆可看出工法之細緻,為台灣閣樓宅第的經典之作,矗立於今日的街道間,
愈顯現其優雅的雍容古風。
(八角樓,攝於1956年:楊富田提供)
鹽水意麵
來到鹽水,除了蜂炮,最令人嚮往的就是鹽水意麵了,在台灣各地常常可以看
到「鹽水意麵」的招牌,但真正來到當地品嚐,就有種朝聖的感覺,既興奮又
期待,如果規定要吃時必須先淨身焚香膜拜的話,也不算太過分的要求。站在
鹽水最熱鬧的街道上,各式小吃五花八門,找來一位當地居民打聽:「借問好
吃的鹽水意麵何處有?」,想不到跳出三位民眾熱心指引,幸好都指向同一個
目標,就位在中山路的點心城內,不用太費心四處奔走。
有別於一般的陽春麵,鹽水意麵是微帶波浪狀的扁麵條,麵條雖扁卻有嚼勁,
佐以汆燙過的豆芽菜和滷得非常入味的肉燥,搭配一碗令人充滿好奇的肉燕酥
湯,肉燕酥的內餡是以新鮮的魚漿與豬肉攪拌而成,再包裏麵粉加雞蛋製成的
外皮油炸,內餡略帶甜味,外皮酥脆,泡過湯的肉燕酥因吸附了湯汁變得稍
軟,像是喝豆漿配油條般的口感。
美味的鹽水意麵,令人垂涎三尺,價格也相當平民,三個人吃飽只花160元,
問老闆娘有沒有算錯,她得意地笑說:「你以為這是市區裡的物價嗎?」,小
編不好意思地抓抓頭,果然,這是城市來的土包子才會有的疑問,雖然我們也
一樣住在同一個「台南市」。附帶一提,若意猶未盡,店家另有麵條伴手禮販
售,喜歡,無妨搬一箱回家,記得付錢就是。
其實,一座充滿歷史人文與歲月鑿痕的古鎮,猶如滄桑美人般舉手投足之間都
有其值得細心領略的風韻,走訪時倘若時間允許的話還有不少引人入勝之處
可前往踏尋,如護庇宮、大眾廟、鹽水天主堂、一銀巷、王爺巷…等,甚至滿
街舉目可見的老屋,而可解饞的美食,如豬頭飯、豆簽羹、水煎包、阿婆肉包
……等,或者保存古早風味的早點,也許,總該留一些讓訪客自己去摸索體驗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