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F3004  

巴克禮在1875年26歲的時候,來到了南台灣,參與當地的基督教宣教工作。巴克禮的到來,也使得台灣開始新的里程碑⋯⋯

從無到有一路相隨從巴克禮公園紀念巴克禮

文圖 / 吳信達

台南市文化中心旁的巴克禮紀念公園,大概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巴克禮(Thomas Barclay 1849-1935)是何許人也?為何一個「阿豆仔」會變成一個公園的名字?而老實說,一個堆滿建築廢料、雜亂髒臭被遺忘的角落,卻能蛻變成綠樹成蔭、物種多樣豐富的生態公園,實在是有許多人的共同努力。或許有基督徒志工,有感於在參與時的艱辛,如同當年來台的宣教師一樣,故,用一個代表性的人物,來紀念許許多多為台灣奉獻的宣教師吧?

話說當年,巴克禮公園原本是台南市政府的第十八號公園,民國八十二年由前市長施治明動工。然而因部分土地屬於台南縣政府,雙方對簿公堂打起官司,之後用水泥板封起公園,自此塵封十年。在這十年建築廢棄物百無禁忌的往這裡倒,堆成垃圾山,附近的居民更戲稱它為「垃圾公園」。原本就有爬山習慣的李仁慈,因為朋友一句「一樣花體力,不如做點有意義的事」,開始了在台南市幾個定點清理垃圾。而在有一次聊天過程無意間得知「垃圾公園」的現狀,從此「巴克禮公園」開始蛻變了。

DSCF3010  

 

公園重獲新生

 

然而,做善事卻不是那麼簡單,那塊地長年是治安的死角,因此當李仁慈等人頻繁的出入還被當地的居民認為是想要犯罪的壞蛋。後來在與當地里民不斷地溝通後,並實際的被看到是用心在做這件事,里民因而感動,常常有人在他們在清理的時送點心、茶水,甚至有人更因此加入他們的行列。但,單靠人力清理還是太慢,因此,有人建議李仁慈乾脆出來選里長,這樣較容易獲取資源協助。

 

然而競選里長卻攪亂了地方派系,也為李仁慈帶來了許多麻煩。但這樣的一本初衷感動了崇明里的里民,以高達八成的選票當選。當選了里長之後,資源終於比較多,有了大型機械與國軍的幫忙,清理的工作突飛猛進,慢慢的可以看到公園的雛形。花了近三年的時間一共清出約 180輛垃圾車的廢棄物,還挖開了「荷蘭埤」渠道、重修步道、修剪植栽,讓垃圾公園重獲新生。

 

雖然垃圾被移走了,但是一片荒地總是需要建設,李仁慈開始奔走於縣市政府與中央努力提案,說明自己對於這塊土地的願景,他的精神,最後獲得許多企業家與政府的感動與經費的資助。至今,巴克禮紀念公園多次獲選內政部營建署台灣優良公園,行政院全國景觀風貌改造大獎,還有數不清的其他獎項。現在巴克禮公園由「巴克禮紀念公園永續經營協會」和「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維護,朝生態公園的理想邁進,也訓練志工維護環境和導覽解說。

珍貴的綠色生態

 

巴克禮公園的現址,過去是廣大的水域「夢湖」,甚至夢湖還與文化中心的噴水池相連。而今天台南的竹溪也是由此發源,從夢湖流出後,一路往林森路地下道邁進,在林森路一段153巷跨越鐵路鑽向法華寺,最後才在健康路與府連路的交叉口,從地下箱涵下重見天日。也因此巴克禮公園擁有豐富的地下湧泉,實在是上天給台南市東區最珍貴的綠色資產,加上緊鄰台糖大片農地,讓公園吸引了許多野生鳥類、蛙類及昆蟲等生物前來棲息,可以說是東區最珍貴的綠色核心。巴克禮公園究竟有多少生態物種?在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於2005年完成的自然生態系的調查整理,發現鳥類計有27科39種,昆蟲類6目23科49種,兩棲類3科5種,植物類則有30科58種。在市區這樣豐富的生態實在是令人驚嘆。

今天,走在巴克禮公園,觀看許多植栽、花鳥、昆蟲的同時,實在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一塊被遺忘的角落。同樣地,我也很難想像大約在 140年前,宣教師是如何離開舒適的歐洲,願意奉獻一生給這亞細亞的孤兒--台灣。

DSCF3022  

 

跨海而來的巴克禮

 

巴克禮牧師出生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Glasgow),他的祖先是「胡格諾派」(the Huguenots,因為受到加爾文的影響,從天主教改信更正教的法國人),在當時的宗教逼迫中他的祖先流亡至蘇格蘭定居。父親經營布商同時也是教會的長老,家有四個哥哥也都經商,一個妹妹,家庭環境富裕。他15歲就進入格拉斯哥大學就讀,專精數理方面的研究,對電氣學特別感興趣,在極為年輕的時候就在科學領域上獲得英國最高的成就,並被列入英國的「名人錄」之中。

然而,他並沒有獻身於科學,反而選擇神學與宣教的不歸路。那時正是歐洲跨海傳教的年代,優秀的青年放下他們在學術、政治與商業上的可能性,投身在人生地不熟的宣教工作,為上帝國大發熱心。巴克禮與他幾位優秀的同學,當時選擇了遠東當他們一生奉獻的地方。於是,巴克禮在1875年26歲的時候,來到了南台灣,參與當地的基督教宣教工作。巴克禮的到來,也使得台灣開始新的里程碑。

巴克禮牧師平時穿著之睡袍

(巴克禮牧師平時穿著之睡袍)

 巴克禮牧師配戴日皇所贈之旭日勳章  

(巴克禮牧師配戴日皇所贈之旭日勳章)

 

對於教外人士,巴克禮牧師主要貢獻有二:

1. 教育的先驅者

 

雖然巴克禮牧師主要任教於台南神學院,台南神學院也是以培育傳道人為主要目的,然而在台灣的教育史上,是第一所具有現代西洋文明思潮和大學教育的學府。從創校至今,已有137年的校史,培養出的傳道人除了傳教之外,對整個台灣社會的民主化、弱勢關懷、間接影響信徒關懷社會處境的神學思潮,實在是難以用文字來評估。台南的兩所長老教會中學(今長榮中學、長榮女中)也有巴克禮牧師的投入,在台灣的教育史上,巴克禮牧師可以說是西式教育的先驅。

在19世紀末的台灣,當時的社會看懂漢文的實在太少,為使信徒能自己讀聖經,是福音事工能否落實的重要關鍵。但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能使信徒看懂漢文聖經實在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因此,在巴克禮牧師極力推動下,1880年,教會決定要在主日學(俗稱小學)教白話字(教會羅馬字),要求所有傳教師、教師、長執都應學習,並推廣到每一信徒家庭。

從林語堂先生描述那不懂漢文的母親,就可以知道對於文化的推廣,有何等的重要:「我的母親可藉羅馬拼音法,把全部聖經讀通。此外,也曾藉此自習漢字聖經,而且他用完全清楚的羅馬拼音字寫信給我。」在台灣教會在推動白話字運動之同時,也提升了信徒信仰的層次。即使在近代,在推動原住民的宣教事工上,羅馬拼音仍然是最好的原住民母語教材。

在一些學者專家的研究上,台灣清治時期的末期,通曉白話字的人不但不侷限於長老教會的信徒,甚至在相當程度上還流傳於一般民眾之間,極盛時期擁有數十萬人的讀者人口。不僅如此,白話字也開創了台灣新文學創作的基礎。在1920年代傳統漢字文人使用白話漢文書寫創作之前,已有不少用白話字書寫的台灣新文學作品。

 

巴克禮牧師所留的書籍  

(巴克禮牧師所留的書籍)

 

2. 創辦《台灣府城教會報》

 

1880年,馬雅各醫生由英國捐回來台灣第一部印刷機,包括排字架和鉛字等共11箱給台灣教會,但當時卻無人會使用。而巴克禮牧師就趁休假回國時,去印刷廠學習印刷術,返回台灣後,借用新樓醫院東北角的一間房子做印刷房,把印刷機裝配起來。終於,在1885年7月12日,印出遠東地區第一份教會報紙,全名為《台灣府城教會報》,這就是今天《台灣教會公報》的前身。當時的教會公報全部使用白話字,一直到1969年12月起音國民政府禁令,才不再使用閩南語與白話字,而改以現代漢語編寫。

教會公報除了教會消息之外,也記載了當時台灣的政治、軍事、經濟、及民情風俗等消息。比如台灣最早的中學及盲人學校的設立、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戰況、及1895年台灣民主國大總統唐景崧逃離台灣至廈門一事,與當年日軍進襲接收全台的戰情變化等。若要研究這一段時間的史料,可以說教會公報是最重要的文獻之一。而在媒體不發達的年代,教會公報也扮演了傳遞自然科學、人文社會、世界新知、與產業知識的管道,可以說是如同當下的 Discovery 頻道一樣。

曾經聽過長輩有說到,當年的教會公報還外銷到福建、馬來西亞、菲律賓以福建話為主的區域,雖然今天無法考証,但也略可以知曉一二當年《教會公報》的影響力有多大。

從一個遍滿垃圾被遺忘的角落,變成許多物種、充滿生機的生態公園,有著許多人的付出與努力。不知,巴克禮公園的轉變與巴克禮牧師的奉獻,是否有更激勵我們更多的疼惜這塊土地?

DSCF3029

(台灣教會公報社)

 

印刷機排字架  

(印刷機排字架)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南的故事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Nissues 的頭像
    TNissues

    台南都會報

    TNissu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