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20131215_173909  

經歷了長期的殖民統治、教育,無可諱言的,在台灣的大環境中,台語文學刊

物出一本賠一本,印越多賠越多,然為什麼還是一直有滿腔熱血、充滿傻勁的

「台灣人」挺身投入?他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台語文學的新風景——台語版《台灣文藝》創刊

文 / 陳建成

籌備多時,以提升創作、研究,弘揚母語文學為理念的台語版《台灣文藝》,

2013年10月19日在台南創刊發行,對從事母語推廣運動與文學創作的朋友而

言,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在艱難的大環境中好不容易又跨出一步,立下一

座新的里程碑。

統籌創辦並擔任刊物主編的是歷來台語文學獎得獎的常客,擁有成功大學台灣

文學博士學位的施俊州,參與成員包括由現任《台文通訊罔報》發行人兼總編

輯,靜宜大學教授廖瑞銘擔任編輯顧問,詩人、文學家陳明仁擔任總編輯,任

職於真理大學通識中心的林裕凱博士擔任副總編輯,《文學客家》主編詩人邱

一帆擔任客語顧問,族語顧問有Tayal、長老教會傳道W alis Logang,以及研究

族語文字化、剛拿到學位的李台元博士,以及涵蓋老中青三代的知名作家林宗

源、陳正雄、林文平…等,可說邀集了當代台語文學界的菁英共襄盛舉。

IMG_20131215_173957  

施俊州也是目前台灣有關台語文學藏書與資料蒐集最豐富的收藏家之一,了解

他的圈內文友都知道他有「收藏癖」,知道哪裡有罕見的台語相關書籍就會千

方百計且省吃儉用的買到手,所以也知道想查證什麼資料找他就沒錯了,而且

不用付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我的母語是台語,經過長期的殖民統治與教

育,堪稱歷盡滄桑,直到今天,即使在代表本土政黨執政的台南,也一樣被

『冷處理』,像小媳婦般存活在後殖民的陰影裡。因此,我希望這一輩子裡能

為我的母語做點事,能力所及為她多保存一點東西可以留給後代。」施俊州提

及長期關注母語文化發展的感觸。

一個有趣的現象,因中文與台文兩者文章的用詞與語法有所差異,造成一般民

眾對於台語作家的作品有點隔閡,「看不大懂或讀起來費力」的片面印象,常

會忽略了掩覆在文字表象之下的真實:其實當代的台文詩人或作家,絕大多數

都受過完整的「體制內的中文教育」,如上述的刊物編輯和作家中就多人具有

博士學位或任職教師,都具備扎實流利的中文寫作能力,會投入吃力不討好的

台文創作,其中最高度交集的緣由,即是出於深刻的覺醒,珍視自身族群的

母語文化,願意透過自我學習、研究和創作耕耘,滿腹熱誠為母語奉獻心力。

「大家都瞭解好的文學作品可以傳世,辦這份刊物即是抱著從文學著眼的理

念,期待透過文學的雕琢與提煉讓台語產生質的提升和深化,進而達到流傳、

保存的目的。」

IMG_20131215_173750  

《台灣文藝》這個刊物名稱歷來陸續有人使用(註一),從語言文化運動的觀

點來看,取名台語版的《台灣文藝》有其寓意。「新的《台灣文藝》,希望批

判地接收、觀察在台華語文學、日語文學的遺產和發展;體貼其他弱勢語族,

鼓勵各語族用母語寫作,促成雙語教育、多語讀寫能力的養成,壯大台灣『複

數母語』的語言市場。」施俊州表示有本土派文友問你們這本跟前面的有什麼

淵源,或質疑台語作家辦刊物為何要用這個名稱?「我只簡單回應《台灣文

藝》不等於台灣文藝。至於台灣文學『正實』、台語文學正名的效應還在歷史

中發展,是實踐的結果,不是訂閱者區區百戶的雜誌社應該優先關心或有辦法

左右的。歷史本來就是斷裂的;傳統故難(線性)繼承,只能認同,就看你怎

麼看了。就讓《台灣文藝》重新開始,無牽無掛,以台語為起點吧!」

也以台南為起點出發吧!希望關心本土文化的朋友多多給予支持。

 

未命名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繽紛藝象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Nissues 的頭像
    TNissues

    台南都會報

    TNissu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