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思台南鐵路地下化的危機,從地下水阻斷的科學論述,可以了解台南鐵路地下化所帶給台南的地理環境的衝擊,遠大於海安路地下街的10倍以上,甚至於潛藏著重大的地震毀滅性的危機……
(連續壁阻斷地下水流動對環境之影響響(社団法人地盤工学会,2004))
鐵路地下化,會不會成為海安路第二?
Underground the Railway in Tainan, will it become the junior generation of Hai-An Road?
文/蘇煥智
研究台南鐵路地下化的工程計劃愈多,對於鐵路地下化會不會成為「海安路地下街的遺禍第二」,憂慮更深!這不是因為吳明憲提出「鐵路地下化,將斬斷台南的龍脈」説所引起的,主要是9年縣政歷練,參與了許多重大建設及台南縣全縣治水計劃的經驗,對於水文及地下水文的問題,有一定架構的系統思維,所以就運用過去這些經驗,把鐵路地下化帶來台南地下環境的衝擊,對地下水系的衝擊,及後續可能的影響,分析給大家參考。
(臺南鐵路地下化工程範圍地層剖面圖)
一丶長8公里高30公尺的壩堤
台南鐵路地下化採用明挖回填法,挖出一條深20公尺,寬16.3米的深槽,把上面優質的細砂挖出來,可以任由地下水方便滲透的細砂被挖出時,為避免兩側土壤丶土沙崩塌,所以必須在兩側先施作連續壁。連續壁必須是不透水的,而且這些連續壁要有夠強的阻擋側壓的強度,所以就打入的比20公尺更深達1/2,亦即連續壁要深達30公尺。而30米的地下在鐵路沿線附近已是屬於青灰岩地形,這一層土層就是屬於不透水層,所以連續壁等於形成了一堵「長8公里,高30米的壩堤」。
二丶一個大型地下水庫
由於府城原來的地下水並不深,平均4、5米就有地下水,而地下水的流向,主要是東向西流向海的方向。而鐵路以東到永康丶仁德崁腳山一帶就是台南台地,屬於較高的位置,所以地下水絕大部分就是東向西流入海的方向。如今鐵路地下化造成一條長8公里、高30米的壩堤,而底下是不透水層的青灰岩地形,所以原來東向西流向的地下水,幾乎全部被圍堵住,而祇有少部分向南丶北擠壓流出,而形成一個約面積達2000公頃的地下水庫!一個長期存在的2000公頃的地下水庫,會產生什麼樣的衝擊與效應,的確值得大家探究。
三丶鐵路以東的衝擊:
1、 鐵路地下化施工後,地下水阻斷,鐵路以東部分地下水位上升,形成一個地下水庫,容易造成土壤液化的危機!
2、浮力增大對建築物的地基及結構構成很大的衝擊,增加倒塌的機率!
3、尤其是地震發生時,這個地下水庫地區土壤容易液化,房屋發生大量倒塌的機率將大增!而台灣是地震頻繁地區,所以鐵路以東將成為地震容易受災區。
四丶是否誘發「後甲斷層」活躍,引發地震?
台南台地的邊緣,正好從永康丶仁德丶到台南都會公園一帶,有一個斷層叫「後甲斷層」,後甲斷層的北邊不遠,有一條永康到新化的新化斷層,這兩個斷層都是活斷層!
尤其是後甲斷層,就緊鄰著這一個「地下水庫」;全世界目前大體上已承認「水庫是誘發地震」的原因之一,尤其舉世聞名的四川的汶川大地震,一般皆歸罪於長江三峽大水庫帶來的地殻應力的改變與失衡。當然這個地下水庫不能與三峽大水庫相比,但汶川大地震距離三峽大水庫有幾百公里;但因為此一地下水庫卻緊鄰「後甲斷層」,而且斷層又緊鄰人口綢密區,而人口綢密區又在地下水庫上,其危機就產生三重加成效應!
鐵路地下化造成的地下水庫,不但在城市中心人口稠密區,而且斷層也緊鄰著人口稠密區,所以造成:
1、地下水庫緊鄰後甲斷層:誘發地震的機率不低,不能輕忽!
2、如果誘發地震,則因斷層緊鄰人口綢密的市中心,所以造成的災難非常直接,損害可能非常大!
3、而且人口綢密的市中心區位於地下水庫上,地震來時容易產生土壤液化,房屋大量傾倒的危機大增。
五丶鐵路西部:地層下陷及海水入侵
至於鐵路西部特別是老城區的歷史古蹟部分,因為地下水被阻斷,在缺乏地下水補助下,可能造成地層下陷及海水滲透入侵的問題,皆可能對建築物構成威脅!
六丶危機是海安路的N倍
海安路日據時代本來是規劃作為林蔭大道,結果在施治明前巿長時代,卻不顧府城歷史上的「五條港」排水及地下水文由東向西流的大自然運行,卻挖地下街長達800公尺,而阻斷地下水流向,不但造成施工期間房屋倒塌丶龜裂糾紛不斷,而且通氣孔橫堵馬路妨害交通,施工糾紛不斷,歷經三位市長都因本案而有官司之災,而超過二十年迄今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海安路地下街挖了800公尺,造成府城最重要的老街商圏的沒落,也是府城人所共同痛苦的記憶!
但鐵路地下化的長度是海安路的10倍,深度更深,它所造成的危機不是祇有10倍,如果不幸誘發地震,則其殺傷力之大恐怕是很難想像!
(記者會圖照)
結語
我深思台南鐵路地下化的危機,從地下水阻斷的科學論述,可以了解台南鐵路地下化所帶給台南的地理環境的衝擊,遠大於海安路地下街的10倍以上,甚至於潛藏著重大的地震毀滅性的危機,值得大家好好重新做一個更完整更徹底的環境影響評估,也重新思考「府城需要冒這個危險嗎?」。
(作者為前台南縣長、立法委員)